普立茲攝影師上天下海 拍下沒結局氣候危機故事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0/01/20 19:29

最後更新: 2020/01/21 16:48

分享:

分享:

Josh Haner曾替《紐約時報》拍過奧斯卡、奧運會、餐飲娛樂等,15年起爭取到拍最喜愛的氣候環境議題。(曾耀輝攝)

氣候危機毋庸置疑,惟普立茲得獎攝影師Josh Haner深感,北極熊浮在消失的溶冰及冰川崩塌兩大刻板印象,已令人麻木。

2015年起,他上天下海走遍全球,記載人文生活和自然遺產的流失。有見香港屬全球最受災行列,今次特策劃專展呈現,被大舉調遷避開沙漠吞噬的華北氣候難民、餓得縮小身軀求存的太平洋海鬣蜥等,冀在港帶來最大影響力。

這是我在《紐約時報》所做過最最長(by far the longest)的項目,它仍在持續,是終我們一生都不會完結的故事。

踏入北角全新展覽空間HACC的「紐約時報:Carbon's Casualties」專展,格陵蘭冰川溶出河流的巨型照片先聲奪人,

這是全球僅次南極的次大冰川,你不會想像它竟會溶掉。

北極熊覓食 爭奪漁民鯨魚殘骸

15年,Haner首以無人機替《紐時》拍攝,冰川最厚處達1萬呎,卻有碩大湖泊和淙淙河流置身其中。

他花上一星期前赴研究人員量度及評估流水量的基地拍下攝人照片,成功說服報社扭轉文字先行慣例,讓他嘗試以各式短片和硬照主導,跟進氣候危機。

「(普立茲)獎給我勇氣向編輯提出去報道最富熱情的題目。」Haner三藩市土生土長,自小愛到山徑邊走邊拍,2014年以34歲之齡拿獎後,即想到結合兩項興趣的氣候危機,作為未來目標。

他坦言,很享受把氣候主題變成視覺影像的挑戰,像展覽有幅北極熊照片,腰間出奇帶黑。原來,牠們竟覺得爭奪阿拉斯加漁民的鯨魚殘骸,安全過在浮冰覓食,

深色是被鯨魚血污染的熊,雪白無瑕那隻才剛剛抵達。

北極熊吃完漁民剩下的鯨屍,身上的白毛會染污成灰黑色。(Josh Haner/紐約時報)

Josh Haner指,海鬣蜥有保護色,故花了不少時間找尋牠們。(Josh Haner/紐約時報)

中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因「進化論」享負盛名,Haner指當地海洋生物尤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,如沙甸魚減少,連鎖衝擊各捕食者。苦等厄瓜多爾批出航拍許可幾個月期間,Haner特意學習水肺潛水,只求拍到早已銳減的海鬣蜥(Marine Iguana)。他作勢示範怎以大箱包裹的相機,捕捉這款會吸收骨骼來縮小體形、減低食量的爬蟲,「牠們有巨爪抓住石塊,我卻要隨每個大浪左搖右擺,困難得很。」

受訪期間,Haner剛好錯過了1歲幼女踏出首步,「跟孩子的情感牽引,以及着手這系列的見聞,令我很想確保她仍能健康成長,我們未來的世代仍有宜居的世界。」

港生劉衍一(右)近月每逢星期五早上罷課,冀身邊人關注氣候議題。Josh Haner對這十歲男生讚不絶口,又指一些曾欺凌他的同級生,最終亦變得尊重他。(姚沛鏞攝)

美國聯邦政府替路易斯安娜州全國首批氣候難民撥了4,800萬美元,惟約60人的社群於四年後的今天,仍未能搬遷。Haner每次出差拍攝數以千計照片,始終難忘記下當地小女孩的一張。大家在HACC能看到其屋子已升高兩米,屋內其實還有睡房鑽了地洞排水,他深感痛心一家人始終不願放棄,「身為父母,你要替子女的生活權衡利弊,你何時決定祖家已無法居住?那是多困難的決定!」

調遷3萬戈壁民眾 避沙漠吞噬

往左走幾步,有相片展現近四分一國土是沙漠的中國,怎於戈壁南端的騰格里沙漠,大舉搬走約3萬人。「大規模遷調民眾,可謂中國做得最成功的東西之一。」Haner認為北京的積極取態,多少可堪華府借鏡,惟深圳為發展后海灣砍掉不少紅樹,反未及展內為後代密密植樹的大平洋島國婦女。

當想到大自然創造紅樹來抓緊土地、減慢水土流失,就感到它似有前瞻適應力。

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有婦女趁退潮種打理她所種的紅樹林,冀減慢水土流失。(Josh Haner/紐約時報)

倡棄化石燃料 預防災難級暖化

Haner頗悲觀地預測,各國應難就未來半世紀的氣候策略達成共識,令人及時棄用化石燃料。要預防災難級暖化,勢要破格氣候工程始能做到,如射粒子上太空,好壞難料。

他笑謂,報社不喜歡自己談未來主題或目的地,但透露繼續聚焦環球氣候變化之餘,將發掘各社群、城市和國家適應及解決困局的文化及科技板斧。他預視今後要面對全新挑戰,「既有永續發展及解決方案的故事,多聚焦太陽、風和水能,我正嘗試想出更多變的表達方式,也不斷試驗各種科技。」
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付費閱讀),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。

撰文 : 姚沛鏞 經濟日報記者